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是骨质疏松的多发人群,我们常常听老人说自己“个子变矮了”,或者总是腰酸背痛。出门游玩,走个十多分钟就开始腿疼。实际上,这都与骨质疏松有关。骨质疏松引起的老年人残疾、死亡的病例是比较多的,并且我国骨质疏松患者的人数逐年递增。除了西医疗法以外,中医在骨质疏松方面的治疗效果也是比较出色的。中医讲究从整体上调理,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什么是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代谢性骨骼疾病,随着年龄增长,骨量流失的速度超过合成的速度,并且骨组织出现一些微结构破坏,进而导致骨脆性增加。骨质疏松症在我国的患病率是比较高的,并且以女性居多。骨质疏松症极易引起骨折,很多老年人岁数大了之后都患上了骨质疏松症,轻微地磕碰,甚至咳嗽一声,都有可能造成骨质疏松性骨折,进而卧床不起,引发多种并发症,最终病死。中医理论中没有骨质疏松症这个病名,将这一疾病归为“骨痿”、“骨枯”范畴。中医认为骨质疏松的标志是骨病变,而根源在肾,一般骨质疏松患者都存在肾虚问题,并且与肝脏、脾脏和血瘀也有一定的关系。
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的辨证
在中医范畴内,骨质疏松可分为四种证型:肾阳虚,其主要症状为酸软无力、腰背冷痛、畏寒、受凉后疼痛加剧、尿频;脾肾阳虚,其主要症状是食欲不振、便溏、腰膝冷痛、畏寒、面色蜡黄;肝肾阴虚,其主要症状是手足心热、眩晕耳鸣、腰膝酸软、盗汗多梦;血瘀气滞,主要症状为骨节刺痛、痛有定处,一般是受到过外伤,或者有其他慢性病。
中医调护骨质疏松
西医在治疗骨质疏松时,主要是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中医讲究整体调养,采用多种手段,从多个方面调养身体。比如药膳、练功、中药外敷、内服等,具体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证型来确定。
基础干预 中医认为,骨质疏松患者应当首先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按照我国传统中医的口诀,即“顺应四时,起居有常,劳逸适度,饮食有节,房事有度,调畅情志,形神共养,动静适宜”。不仅要规律作息,还应多参加体育运动,可以练太极拳、八段锦等功夫。并且,也可以配合食物疗法,进食一些适合患者自身证型和体质的食物。骨质疏松患者每天应增加蛋白质和钙的摄入,喝牛奶、吃鸡蛋是不错的方法。每天应多晒太阳。情志调节也是很重要的,患者要保持心情愉悦,从而促进气血运行。对于骨质疏松比较严重的患者,由于患者较容易发生骨折,应注意及时配备拐杖、助行器等工具,患者行动时要在这些工具的辅助下进行。
非药物治疗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药食同源、药食同功、药食同理”的中医理论,简单来说,就是食物也具有和药物相近的功效。举个简单的例子,羊肉、乌鸡、海参、韭菜等都具有补肾益阳的作用,山药、牛肉具有健脾养胃的作用。所以,骨质疏松症患者可以咨询专业中医医师,在确定证型后,由医生为您拟定科学的药膳食谱。同时,推拿按摩也能够改善骨质疏松症的症状,通过对特定穴位、经络施加手法,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加骨量生成,并有一定的止痛功效。
药物治疗 中药外用。中药外用的方法有很多,比如熏蒸、膏药敷贴等。其中,熏蒸能够对药物加热,使药气透皮进入人体,从而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中药敷贴则是一种透皮技术,将药物磨成粉或制成膏状,放置在贴膏中央,贴在穴位或患处,能够缓解疼痛。中药内服。根据不同的证型,患者可以采用相应的中药内服进行调理。比如右归丸、续断壮骨胶囊等适合肾阳虚的患者;补中益气汤、金匮肾气丸等适合脾肾阳虚型的患者;六味地黄汤、恒古骨伤愈合剂等适合肝肾阴虚的患者;续断壮骨胶囊、身痛逐瘀汤适合血瘀气滞的患者。
以上就是中医调养骨质疏松的相关知识,患者应咨询专业中医医生,由医生为您开具药方,不要自行买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