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镜手术主要是通过4-5mm通道,镜下观察肩关节内部以及肩峰下的病变情况,可直接在镜下进行手术或是指导切开手术方法的选择。目前,肩关节镜手术已经成为许多肩关节疾病治疗的首选方法,如肩袖损伤、肩关节盂唇撕裂、肩关节不稳等。本文主要对肩关节镜技术进行科普,重点介绍肩关节镜手术的体位选择、入路建立以及检查顺序。
肩关节镜的体位
在肩关节镜手术中,通常采用侧卧位和沙滩椅位,术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和手术内容进行选择。
1.侧卧位:侧卧位需要将患者的患肢外展牵引45度左右,前屈15度左右,该体位能够充分暴露手术视野,也能够通过牵引获得较理想的盂肱关节间隙,是肩关节镜手术中最常使用的体位。
(1)优点:侧卧位的主要优点就是通过牵引能够增加盂肱关节和肩峰下间隙的间隙,更好显露盂唇损伤并便于修复,手术台和患者头部不会对手术操作产生影响,不会增加患者低血压风险。
(2)缺点:侧卧位的缺点为不是解剖方向,进入前方入路操作会感觉到不适。如果在手术过程中转为开放手术需要重新调整位置,也需重新铺巾。侧卧位无法对患者进行局部或神经阻滞麻醉。
2.沙滩椅位:需要将患者固定到手术台边缘,将患者的头部和颈部放在中立位,向健侧轻度倾斜。
(1)优点:沙滩椅位的优点就是直立,可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前方入路更加方便,手术操作也更具灵活性。
(2)缺点:沙滩椅位的缺点就是关节间隙更窄,容易造成低血压或是引起心血管并发症,液体会使镜头雾化,还增加了空气栓塞的风险。
肩关节镜的入路
在肩关节镜手术中,准确入路十分重要,需要医生在术前标明肩峰及外侧锁骨。肩关节镜手术常用的入路方式为前、后、外侧入路三种。
1.前方入路主要位于前外侧肩峰边缘前方2~3cm处。
2.后侧入路主要位于肩峰后外侧缘向下约1.5cm、向内1~1.5cm处,大约为后方“软点”的位置。
3.外侧入路主要位于肩峰前侧缘向后1.5cm离肩峰2~4cm处。如果超过5cm就有可能会对腋神经造成损伤。
肩关节镜的检查顺序
以前方入路为例,可采用由外向内或由内向外的技术建立入路通道。其中,由外向内技术是指在前外侧肩峰边缘前方2~3cm、喙突外侧处置入1枚脊髓穿刺针,穿过肩袖间隙进入关节腔,保证位置准确后穿入导丝,拔出穿刺针,做好皮肤切口,沿导丝套入Wissinger棒,再将操作套管沿Wissinger棒,引入关节腔内。而由内向外技术则是将关节镜套管抵于前关节囊,退出关节镜,套管中插入Wissinger棒,在穿透前关节囊处切开皮肤,将套管沿Wissinger棒,引入关节腔内,退出Wissinger棒,插入关节镜。
之后,需在盂肱关节探查完毕后进入肩峰下间隙,插入关节镜,对肩袖和肩峰的撞击情况进行观察,在需要的情况下,穿刺锥可通过外侧入路刺入肩峰下间隙,建立工作通道,行肩峰下间隙清理或肩峰成形等手术。
总而言之,肩关节镜手术是一项较为专业、复杂的手术,需要医生对手术操作十分熟练,且具有一定操作经验,才能够确保肩关节镜手术的效果。为此,医生需不断学习与掌握肩关节镜手术方法和技巧,由简入深、从易到难,在不断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不断进步。